7月20日,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、移动支付网联合主办的线上直播栏目《金融科技大讲堂》第二十三期开播。在本期直播中,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金融科技经理魏博言以“基于联盟链的隐私保护金融应用”为主题从背景、技术概述、应用场景、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。
数据流通和隐私保护存在矛盾,金融业数据共享面临三大挑战
2020年3月,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》中明确提出,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,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;2022年6月,《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》对数据使用、权益、交易、安全四方面制度提出具体要求。
另外,从2017年至2022年,包括《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分级指南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在内的多个法律法规文件或标准发布,强调数据保护、个人隐私安全等。
目前,金融业数据流通共享面临着三大挑战,即数据确权与定价、可信存证与监管审计、恶意节点识别和防范。因此,隐私计算和区块链的融合成为新的探索方向,也是必然趋势。
隐私计算与区块链各有优势及局限性,两者互补可助力数据流通
基于联盟链的隐私保护金融应用,主要涉及隐私计算、区块链技术。
在广义上,隐私计算涵盖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所有计算操作,包括任何实现隐私保护前提下数据安全流通共享的技术,其兼顾隐私保护和数据计算,可实现数据“可用不可见”。代表技术有多方安全计算、联邦学习、可信执行环境。隐私计算入选Gartner 2021年九大重要战略科技趋势。其当前在金融业的应用场景有风控、营销、运营、隐私信息检索、供应链金融、数据流通交易等。
区块链则是一种安全共享的去中心化的数据账本,主要依赖共识机制、智能合约、密码学等技术,其去中心化的架构和共识机制可解决多方协作中的信任问题。区块链当前在金融业已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,比如数字货币、数字票据、供应链金融、支付清算、机构对账等。区块链分为公有链、私有链和联盟链。公有链对所有人开放,而私有链和联盟链则属于许可链,存在准入门槛。
隐私计算和区块链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性。隐私计算可保护数据安全,但在数据确权与定价、可信存证、恶意节点探查、监管等方面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;区块链则能通过共识机制在参与方之间建立信任基础,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链上数据真实性验证和审计,即拥有难以篡改、可溯源等优势,但不能保护数据隐私。因此,两者的功能存在互补,隐私计算为区块链提供隐私保护,区块链为隐私计算建立可信机制。两者结合,为数据共享提供新的技术路径,实现1+1﹥2的效果。
隐私计算的结构也是由多个特定企业互通构成的计算网络,每个节点对应一个机构。因此联盟链和隐私计算在拓扑结构层面是相似的。全流程可信隐私计算系统这样运作:计算前,可利用联盟链技术的防篡改性保证计算数据的真实性、一致性;计算中,以隐私计算技术确保参与运算数据的隐私性,以及运算结果的准确性;计算后,监管机构可通过联盟链的可溯源性对计算过程进行审计、审查。
隐私计算与联盟链的融合,可采用链上链下双层异构框架,该框架有四大运作特点。
1、数据目录上链。可防止随意变更,可追溯审计。
2、链上数据隐私保护。原始数据哈希上链,只在链上保留摘要信息;链上智能合约发起计算任务;链下数据服务系统完成对应的信息传输;隐私计算系统完成链下计算任务。
3、可信存证。主要的存证环节有任务配置与计算合约、数据输入、计算、结果输出。
4、支持管理/监管节点的功能和作用。包括对参与方的准入、数据目录与数据流通的权限管理、辅助决策数据定价、监管节点引入。
基于联盟链的隐私计算框架应用场景正在探索中
工行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联合商户营销实际应用在了工银e生活App上,可实现多商户联合营销流程闭环。相对传统手段,基于联盟链的隐私计算可更好地保证实时性,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,对于多机构的生态共建较为友好。
价值可计量的数据资产流转。该场景可打造一个数据资产交易流转机制,包括质押数据资产、数据资产登记、算法或模型登记、任务发布及执行、基于数据使用情况的定价机制。
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码进入课程回看: